农学博士在张池试验田进行测量 建成的张池至柴集的灌溉渠道,惠及沿线村民。 已建成的渠道(资料图片) 在曾集镇钱湾村,蛋鸡合作社日益壮大,为农民增收拓宽新的渠道。 在五里铺镇,由沙洋县财政局扶持的油脂公司颇具规模。 高阳镇大力实施鱼池标准化改造,农民增产又增收。 开挖渠道施工现场(资料图片) 科技试验田。 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是百里油菜花海的核心景区,因每年一度的“油菜花节”而闻名遐迩。8月的张池,映入眼帘是另一番景象:通村路上紫薇怒放,千亩水稻徐徐铺开,“稻花香里说丰年”,让人心情舒畅。 位于高阳镇境内的万亩黄荡湖碧波荡漾。颐泽园现代农业合作社的社员们,正在修建办公室。负责人刘运海介绍,“有财政支农,我们将把这里打造成沙洋的后花园……” 近年来,沙洋县以农民受益、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切入点,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项目倾斜;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财政支农、惠农政策,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利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三农”。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该县“财政支农”这根无形的杠杆,撬动了资金、人才、土地等资源要素,使田间地头、车间厂房焕发出勃勃生机。 8月中下旬,记者走马“荆三角”,感受到财政支农带来的“大项目引进好戏连台、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跨越式发展态势初显”的喜人局面。 园区农村有了新气象 8月13日,正值中午,烈日下的沙洋县曾集镇张池村,安详宁静。行进在平整的乡间马路上,只见田成方、树成行、渠相通、路相连,花香扑鼻。 “过去,可没有这么美。”村支部书记王中彦介绍,“2009年,沙洋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开始进行高标准农田整治,一期有2040亩,涉及到七个组。2012-2014年,陆陆续续地进行了整治,又整治了1500多亩,才有现在这般模样。” 过去,张池村最大的问题是缺水。王中彦说:“我们这里没有大型水库,全靠漳河。过去灌溉,由柴集管理段取水,渠道离村里较远,从渠道到最近的点有三公里,渠道里杂草多,流速慢,全村灌完要15天左右,渠道又不保水,跑冒滴漏也多。通过开发,把主渠道进行了衬砌,把分渠道进行了硬化,80公里U形渠道全覆盖,过去是两个流量,现在是四个流量,翻了一倍,只要七八天就可以灌完。前前后后,财政陆陆续续投了5000多万元,能够让我们旱涝保收了。” 70岁的村民郭绪义老人,家里种了十来亩地。他对农业综合开发有真切的体会:“改造前后,天壤之别!过去,田块高高低低,路上光茅草,田埂上无路可走。几块田高低不平,下一回雨淹一回。我家一年淹几次,有时连菜地都淹了。开发后,小田改大田,我家过去是五块田,10多亩田改成了一块,路也平了,机耕机种,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今年夏天,我们也排过一次涝,过去可能要几天几夜,今年只用了一个小时,农田改造真是给我们农民做了大好事……” 张池村村委会办公楼前,一幅标语“推进按户连片集中耕种,促进耕地规模流转经营”煞是醒目。标语无声,见证着这里发生的一幕幕。 张池村的变化,是沙洋县“荆三角”区域剧变的一个缩影。 沙洋县打造辖区内“荆三角”四化同步先行区,是为实现创建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夯实基础。沙洋县把财政的钱用来夯实基础,投向“三农”发展亟须的公共领域,解决农民一家一户无法解决的困扰。 在农村新社区建设领域,沙洋县充分整合国土整治、小农水、土地复垦、粮食基础能力建设、通村公路、危房改造等项目资金,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打造了一批新亮点:为支持官 镇王坪村新社区建设,先后整合农业、林业、电力等部门项目资金共计8000余万元;在纪山镇郭店村新社区建设中,先后整合农业综合开发、移民、通村公路、安全饮水、绿化、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电网改造等项目资金1200余万元。近年来,沙洋县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0多亿元,有效解决了群众吃水难、行路难、居住环境差的问题。目前,陈池、杨集、枣林等村新社区建设如雨后春笋,美丽乡村如靓女般光彩照人。 园区农业有了新变化 黄荡湖边走,轻风好温柔。四四方方的稻田里,孕育着金秋的希望。而一汪平静的湖水下,正昭示着未来的希望。 65岁的刘永祥,在黄荡湖生活了大半辈子。去年3月,财政资金助他们为堰塘清淤,“过去是不到一米深的水,底下全部是淤泥。现在有1.5-2米深了,库容增加了一倍左右。” 黄荡湖,位于沙洋县高阳镇。为打造辖区内“荆三角”四化同步先行区,沙洋县先行建设五里镇赵集智慧农业园、曾集镇张池农耕文化体验园、高阳镇垢冢循环种养产业园、湖北洪森保健食品科技园、中国沙洋双低油菜科技产业园等六大示范园(基地)——高阳镇黄荡湖现代渔业健康养殖基地位列其中。 沙洋县扶持“三农”思路明确:财政支农,钱要用来推动科技,投向效率更高的先进生产力,促进前沿科技到农村现实生产的转化;用来引领方向,投向生产关系中的新趋势,引导和鼓励农民改变生产方式。 记者了解到,沙洋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水产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位于高阳镇黄荡湖渔场,现有连片养殖水面6850亩。2013年—2015年项目计划总投资11472.62万元,其中申请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整合各项财政资金7622.62万元,黄荡湖渔业专业合作社投入55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300万元。目前已完成2013年度和2014年度建设任务,2015年10月开始2015年度项目建设工作。2013年-2015年项目建设总面积6850亩,鱼池清淤6850亩,鱼池护坡2480亩,新建进水泵站6处,建设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池410亩,硬化主干道、支干道67.7千米,新建综合管理房1处,生产管理房62处,植树17000株,花草圃19000平方米,配备现代化的渔业水质在线监测系统、鱼病远程诊断系统、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工程,通过现代装备和科技手段的应用,达到节能减排,安全生产和优势的集中目标,推进渔业生产规范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促进沙洋县渔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沙洋县传统渔业向现代化渔业的转变,水产大县向水产强县的跨越。 数字看似枯燥,而渔民杨新明的感受却鲜活生动:“硬化之前,淤泥深,经常漏水,养鱼效益不高,还经常翻塘、好得病。不适合养鱼了,我就养了四五年香莲,效益也不行,划不来。现在,硬化了,产量肯定是起来了的,对渔民非常有好处。” 财政支农,不但改善了基础条件,而且还改变了生产经营方式。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村生产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8月12日,在黄荡湖,沙洋颐泽园现代农业合作社经理刘运海介绍,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底,将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转变当地的养殖模式,“过去,黄荡湖是传统养殖为主,现在将转为现代养殖。过去,要养也就是养四大家鱼,未来,我们要养螃蟹、对虾、龙虾,实行定单式现代优质鱼类养殖,提高经济效益,带领大家增收。” 刘运海指着远方的水面说,这么大的湖面,一点化肥也没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啊!“我们将用大湖生态养殖,小湖做精养鱼池、现代养殖。我们还要打造旅游开发基地,集乡村垂钓、采摘、亲子、运动于一体,实行深加工物流,让它成为沙洋现代农业的示范区。” 沙洋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正在规划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分为七大功能区,其中农产品加工区位于沙洋经济开发区,农产品仓储物流区、规模化优质水稻作物生产功能区、优势特色“双低”油菜种植功能区、标准化畜禽养殖功能区、生态观光功能区、农村居民安置和休闲功能区建设范围覆盖县所辖的五里铺镇、高阳镇、曾集镇3个镇15个村,呈东西走向的狭状带分布。园区面积为44669亩,90%以上用于粮食、油料作物种植,种植模式为“油-稻”生态农业循环连作。园区各功能区建设三年投资合计153614.67万元。园区现有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农产品加工企业6个,物流区1个,科技园3个,生态观光园8个,新农村居民点和安置点7个,养殖基地2个。2003-2012年间,通过国土、发改、水利、农业和农发等部门的有关项目,已开发治理国土面积1.95万亩。园区布局已经形成集种养加、科技流通、观光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雏形,龙头企业实力雄厚,生产基地面积广阔,利益联结机制完善,科技支撑体系健全,生态旅游日渐兴起。 园区农民有了新希望 无论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还是农村面貌的改变,财政支农,最终都要落脚到农民的感受和体验上。 刘永祥开过拖拉机,也养过鱼,还种过香莲。“种香莲是迫不得已。水少,不能养鱼,香莲一亩产300斤,一斤七八块钱。现在清了淤,我养鱼的话,一亩少说可以多赚1200元。” 刘运海则表示,发展现代养殖,“农民纯收入可以翻一倍左右。” 黄荡湖渔场焕发了新生机,渔民焕发了新活力。而在郭绪义老人的眼中,财政支农也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好。“过去下地我们用牛,现在,我们用拖拉机,家家户户都有拖拉机。”郭绪义说,现在,一亩田增收几十百把块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王中彦说,有了财政的投入,可以为当地农作物增加产量,“更重要的是,大型机械可以作业了,减轻了90%的劳动强度。” 更让王中彦自豪的是,张池村还有两块金字招牌:一是油菜花旅游节的“主会场”,每到春天,游客络绎不绝,“乡村游”助农民增收;二是长江流域耕地培肥与养分管理定位试验基地,“我们这里油菜种植历史长,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先后吸引了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家到此考察,我国著名的傅廷栋院士也来到了这里,从2012年起,我们有300亩地用来做试验,作为高产试验示范片区。” 如今,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沙洋县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园区项目建设目标包括:创建中国双低油菜第一产业园、建设高标准示范农田、创新经营体制机制、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园区将形成一批运作规范、联结紧密、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实行合作社持股龙头企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们的园区建设,要确保农民群众共享园区发展成果,一是要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之间的利益紧密连接机制,实行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利益返还等机制。二是要保证园区建成后,群众的年人均纯收入要比园区建成前有所增长,至少每年增长不低于15%。三是要保证农民合作社持股分红到位,社员共享。农发办将对项目运营和收入分配进行监管,按照实施方案约定的持股方案和协议,督办分红。” 在高阳镇高阳村,30岁的荣星站在自家的塘边,讲述财政帮他“顶腰”的故事,“就在今年上半年,政府出钱,帮我的10多亩水面的堰塘清淤,蓄水量增加了一倍,养龙虾更方便了,明年增收万元没问题。” 荣星从事龙虾养殖业已经有十多年,是远近闻名的养虾大户,他喜滋滋地说,今年搞稻虾连作,20多亩地,仅虾就纯收入近10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