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资讯] 张体学植树沙洋胜利村,把绿色的信风吹向四面八方

[复制链接] 1
回复
241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5-7-31 08:22: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物简介:张体学(1915—1973),河南省新县八里畈镇柳林河村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8月参加红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解放后历任湖北省大冶县委书记兼大冶军分区政委、湖北省委组织部部长、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副主席、湖北省委副书记、湖北省省长、省委、常务书记、代理第一书记、武汉军区党委副书记,省军区党委书记兼政委等职。1973年9月3日在北京病逝,年仅58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张体学为体察民情,经常到全省各地调查研究,足迹踏遍了湖北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都要深入到农村基层、田间地头实地查看,号召大家垦荒种地、植树造林,千方百计发展生产,给当地人民留下宝贵财富。毛泽东赞誉他是“党员干部的一杆旗”。
任职期间,他先后八次到过沙洋:1954年9月,陪同苏联水利专家视察沙洋水利设施建设。1957年,陪同董必武视察沙洋农场。1960年4月,专程视察刚成立的沙洋市,在全市干部大会上讲话提出:要把沙洋建设成现代化城市。1965年5月,再次陪同董必武视察沙洋农场,然后经五里铺乘船去漳河水库视察。1970年10月,与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委会主任、武汉军区司令员曾思玉一起,到后港区乔姆公社视察平整土地工程。11月,他再次来到沙洋,到后港区广坪公社胜利大队视察调研并参加植树活动。1971年春和1972年秋,他轻车简从,两次途径胜利大队林场时,下车察看苗木长势。多次的沙洋之行,使他与沙洋这块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老省长”。
1970年11月的一天,是原后港区广坪公社胜利大队4小队(丹江水库库区河南淅川移民新村)社员永远不会忘记的日子。这天上午,天气晴朗、秋风习习,位于汉宜路边的胜利大队社员们正在田间劳作,忽然听到汽车的轰鸣声,抬头看去,只见两辆吉普车从汉宜路拐了进来,艰难地驶进了通往胜利大队的那条坑坑洼洼的黄土路。不一会儿,来到大队部门前停了下来,车门打开,一位身材消瘦、身穿蓝色中山装、头戴蓝色鸭舌帽的中年人走了下来,社员们很快就认出,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老省长张体学,陪他来的有荆门县委书记邵致修和后港区委书记杨泽培。下车后他也不休息,就叫大队书记带路,深入到社员家中和田间地头,了解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移民社员谈心、拉家常,问移民生活习不习惯,说自己也是河南人,在湖北工作多年,感觉湖北特别好,看见你们也特别亲。一下子拉近了与社员的距离,大家争先恐后地向他汇报情况、诉说心声。最后他还特意视察了大队林场。林场由三位老人看管,通过多年的辛勤劳作,山坡上种满了刺杉、白杨。看到满坡的树木,张体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与三位林场的老人一一握手,感谢他们为植树造林做出的贡献,随后,兴致勃勃地参加了大队的植树活动,亲手种下了一株刺杉幼苗,并表示,今后有空的时候还会回来查看这株刺杉的生长情况。他嘱咐在场的荆门县委负责人和区、社干部,在平整土地、推广机械化作业、扩大粮食生产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林业生产,栽植一些经济林和速生用材林,增加集体和社员收入。

1971年春,张体学到宜昌调研,途径沙洋,再次来到胜利大队,还特意带来了一袋50公斤的化肥,并亲自给刺杉施肥培土。随后,指示闻讯赶来的大队干部:“你们不仅要充分利用荒山空地植树造林,还要鼓励和支持社员群众在房前屋后植树。谁植树,谁受益”。他看到林场树木长势良好,对身边的大队干部和在林场劳动的社员说:“这以后就是你们的绿色银行了。”老省长的指示给了大队干部和社员群众极大鼓舞,胜利大队很快掀起拓荒垦地、植树造林的热潮,全队的荒山空地都得到充分利用。张体学走后,村里又增加了林场劳力,安排几名武汉下放知青到林场参加养护和管理,并调一队的队长负责林场工作。
1972年,张体学被确诊为肺癌后,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他不顾中央和湖北省委的劝阻,依然坚持到全省各地考察。10月,他又一次路过胜利大队,停下车来察看林场苗木生长情况,这也是他最后一次来沙洋。当他了解到林场培育的刺杉树苗已经开始外销,当年卖了两万多元,增加了大队积累,也增加了社员收入时,非常高兴,深切地对大队干部和林场负责人说:“好,一定要鼓励全体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夺取粮食生产和林业生产双丰收,争取更大的胜利”。
1973年9月,张体学在北京病逝的消息传到了胜利大队,干部群众无不悲恸万分。纷纷来到老省长所载的树下,举行悼念活动,寄托哀思。多年以后,张体学的儿子张牢生(曾任湖北省民政厅厅长)、女儿张兰南到后港追寻父亲的足迹,在镇林业干事张志川的指引下,来到这株刺杉前瞻仰并拍照留念。
45年的时光随着日历一页页翻过,45 个寒暑春秋,胜利村林场的树木品种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更新了一次又一次,成材的树木卖了一茬又一茬,唯独老省长种下的这棵刺杉树,被群众自发地保护起来,现已长成近20厘米直径、20多米高的参天大树,在周围2 000多株樟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沙洋县林业局将此树确定为古树名木予以挂牌保护,并被载入《沙洋县志》。老省长虽然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和亲切话语,一直是胜利村发展经济的动力。如今的胜利村,有耕地面积4 022亩,其中苗木种植面积360亩,还有村民各家各户栽植的小批零星树木和屋前屋后的“湾子林”,每年仅种植苗木创造的经济效益就有二三百万元,户均三万元左右,真正成了农民的绿色银行。
一些当年见过张体学和经历过当年植树造林的老人,提起此事都深有感概:老省长的关怀和号召给胜利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胜利村村民爱绿、造绿的优良传统一直保持至今,代代相传。走进胜利村,只见村头户尾、禾场周边到处都种满了樟树、广玉兰、桂花树,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而老省长栽植的那株刺杉,正高高耸立在磨担山上的万绿丛中,像一座塔,更像一杆旗,把绿色的信风吹向四面八方。(沙洋县史志办)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淘帖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50

主题

582

帖子

43

正能量

洋城状元

李团长

Rank: 8Rank: 8

积分
4438
沙发
发表于 2015-7-31 09:06:15 | 只看该作者
张体学(1915—1973)“党员干部的一杆旗”。
自从每天来签到,心情好了,胃口好了,头发黑了,痔疮不犯了,越活越年轻了.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