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洋老城区,最热闹的街道当数建设街与五一路了。在这两条街的东北段之间有一条城隍庙巷与之相通,可是在城隍庙巷及周围并没有看见有城隍庙,只是在这条小巷靠近五一路的那头可以看见一块刻有“城隍庙”的石头。那为什么要用城隍庙来为这条小巷命名呢?也许能够从这块刻有“城隍庙”的石头上找到一些信息,石证三生嘛。
那我们不妨先来仔细地看看这块石头,其实这是一块保存比较完好的青石匾,上刻“城隍庙”三个隶书大字,匾额的左侧有几个清晰的小字“沙洋水利州同张福璜”,还有“大清同治十年”字样。也就是说,这块石匾是1871年由沙洋分管水利的副知州张福璜书写,再由石匠雕刻而成的。 匾是什么呢?匾就是题字的横牌,挂在门或墙的上部作为标记的物件,如匾额。那么这块刻有“城隍庙”字样的青石匾,应该就是砌在城隍庙门上部作为标记的匾额了,由此推断这“城隍庙”应该存在过。 记得小时候像这样刻有字的石头很多,也没有引起我的注意,直到我的一个同学到沙洋工商银行工作,我到他那里去玩,看到这块石匾才引起注意。我问外婆,她说那地方以前是城隍庙所在地,过去还有庙会很热闹,后来被日本人给炸毁了,只剩下这块石匾了,原先它就嵌在城隍庙山门上方。 我们都知道庙是用来供神的,龙王庙是供龙王的,土地庙是供土地爷的,那么这城隍庙呢,当然是用来供城隍神的了。那么这城隍又是哪路神仙呢?所谓城隍,就是指守护城池的神。城隍的崇拜首先是神的崇拜,然后从抽象的神转变成具体的对国家、对百姓有贡献的功臣及英雄人物的崇拜,再把有贡献的功臣及英雄人物作为心目的神来祭拜。 根据《中华城隍名人传》记载,宋元时期,以抗元或抵御外来入侵的民族英雄为主体,比如抗金英雄岳飞是郾城城隍庙的主神,斦憬江山城隍庙,城隍爷是抗元英雄徐正节,那沙洋城隍庙供奉的城隍神,就是在南宋时期抗击蒙古入侵在沙洋新城战死的将领,后来被封为“显忠王”的边居谊。翻开《湖北历史人物辞典》,边居谊为南宋末抗元将领,1274年奉命守新城,蒙古大将伯颜从襄樊一路南下进攻沙洋,新城守将边居谊率三千将士,誓死不降,在城池被攻破时,边居谊与家人一道投身于烈火中。 新城人为了缅怀边居谊的爱国精神,特在他牺牲处建起了一座居谊庙,供世人凭吊,这新城遗址就在离沙洋城区七公里的李市镇新城村。后人为了纪念边居谊的忠烈,还在沙洋城区上南门街(今建设街东北段)修城隍庙祭祀他,尊奉为沙洋城隍神,香火鼎盛了几百年,庙前的巷子称为城隍庙巷。明代,边居谊还入祀荆门名宦祠。乾隆时期,时任荆门州牧的舒成龙在沙洋修葺过城隍庙,这在《荆门直隶州志录》中有记载。百年后,水利州同张福璜再次大修城隍庙时写了这块匾。直到1938年在日机大轰炸中,城隍庙遭轰炸倒塌。再后来,在1948年的大洪水中,残基被洪水荡平,仅仅留存下来这块青石匾额了,后来的后来,在城隍庙遗址及周边逐渐商贾云集,形成一条巷子连通建设街与五一路,人们把这条巷子仍称为城隍庙巷,它与“城隍庙”青石匾一起述说着历史的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