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皮影都有生命 每一句唱腔都是历史
—— 沙洋高桥皮影戏第五代传人赵月龙谈皮影
特约记者 余少昌 文/图
“赵师傅?他是咱们高桥皮影戏的第五代传人。”6月4日晚8时许,当记者随沙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小组来到官垱镇高桥时,小集镇上的居民正有说有笑地观看着“同心班”表演的皮影戏“唐书——五马破朝”,表演者正是高桥皮影戏第五代传人赵月龙(如图)。
高桥皮影戏起源于清朝末年。一百多年前,山西皮影戏的传承人向守成、向守义两兄弟一路逃荒卖艺,落户官垱高桥。皮影戏“十大韵”之一的秦腔表演也就此在高桥扎下了根,并代代相传。
今年66岁的赵月龙,在学习皮影戏之前是农村电影放映员。1963年,喜爱民间艺术表演的赵月龙拜李国权为师,学习、钻研高桥皮影戏的创作与表演。8年后,赵月龙邀约高桥街上的范江国、杨景彪等4位民间文艺爱好者,成立“高桥皮影戏同心班”,正式从事高桥皮影戏的创作、表演和传承。
文革期间,酷爱皮影戏的赵月龙采取“东放一件、西藏一点”的办法,将皮影戏的表演道具完好地保存下来,使高桥皮影戏躲过了“破四旧”劫难。
在从事皮影戏的生涯中,赵月龙和“同心班”大胆创新,将秦腔表演与地方民间文化、现代文化融合,创作出了“宋书——锁金桥”“唐书——五马破朝”等70多个剧目。因皮影剧目大多取材于地方民间故事,道具制作、表演也很精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深受农村观众喜爱,“同心班”也常年在潜江、钟祥、荆州等地表演,每年外出表演300多场次。
“每个皮影都有生命,每句唱腔都是历史!虽说现在皮影戏受到了市场冲击,表演市场萎缩,大多数年轻人对皮影戏不再感兴趣,但我一定要把这项祖传的民间文艺传承给下一代。”表演完后,赵月龙一边整理道具和手抄剧本,一边与记者交谈,他已着手培养高桥皮影戏的第六代传人,让高桥皮影戏传承下去。
与记者同行的沙洋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小组负责人介绍,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高桥皮影戏,沙洋县正在挖掘高桥皮影戏的“史迹”,制作专题申报材料,将高桥皮影戏申报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